一年一度的「臺北設計獎」(Taipei Design Award)頒獎典禮將於 11 月 10 日正式揭幕。今年第 15 屆臺北設計獎邀來「白輻射影像」操刀主視覺,白輻射團隊也將其擅長的流動視覺語彙帶入設計,以品牌定位的角度回應大會形象塑造。

打破疆界,將動態思維帶入視覺設計

設計總監洪鈺堂表示,此次創作不單是畫面構成,更挑戰以品牌故事(Brand Storytelling)出發,透過動態思維,在作品中延展劇情式的變化和視覺層次,為臺北設計獎期間的連續性活動都創造獨一無二的語彙。自 4 月徵件、8 月論壇、11 月頒獎典禮等,主視覺作品如不斷分裂又再生的細胞,循序漸近說大會故事,改變常見一式多用的主視覺延伸,精準傳遞活動本質。而主視覺設計也不再只是一次性亮點,5 款創作可自成一格,匯聚欣賞時,又像是擁有同一特質的品牌視覺變體,訴說臺北設計獎的精神,為賽事再添話題。

設計核心定調「創意混種,明日培養皿」

「臺北設計獎就像鼓動創意的培養皿,培養明天的臺北,也育種未來的世界。」在白輻射團隊眼中,無論臺北設計獎或臺北這座城,二者皆是有機培養皿,鼓勵創意投入,促成每一次的演化新契機。「創意混種,明日培養皿」設計核心於是定調,傳遞臺北設計獎以臺北為起點、朝世界生長的特色,替賽事 15 週年寫下里程碑,也以主視覺設計向國際傾訴臺北魅力。

為了精準呈現臺北設計獎的品牌特色,白輻射團隊實驗各種設計構成,先挖掘臺北設計獎由所在城市主辦的背景,此國際級賽事循著其人文歷程發展而生,承襲了地方的自由、有機、實驗、多元融合性格,召集來自世界各國的設計好手以創意逐夢,這座舞台因著彼此交流,激盪出新觀點、新能量;臺北設計獎也呼應了國家首都──臺北,這座設計之都自古迄今廣納百川的包容性和發展彈性。

具活性的「細胞元素」呼應獎項涵蓋的 3 大設計領域

形容此次創作猶如創意細胞培養的過程,設計總監洪鈺堂表示,製作前期,團隊將象徵臺北設計獎標誌的立方體,化作有彈性的六邊形,帶出獎項鼓勵創作無界、開放對話的寓意;其獎項的中、英名稱字體縮寫也被轉化成不同材質和符號聯想,像是皮膚、觸手,也有金屬、紙張、石材等,這些「細胞元素」具有活性,設計時可以持續生成、可以擬態,呼應細胞的生長現象以及獎項涵蓋的 3 大設計領域,而它的存在也代表創意、代表大會參與者的飽滿生命力。

5 款主視覺融入動態思維

5 款主視覺創作中,都融入了動態思維,他們深信,設計沒有疆界,也無應用屬性之分,在設計中加入流動語彙,能透過畫面延展進一步傳遞情緒、氛圍、變體等過程。一如畫面最初黑白創意母細胞在大會相遇,在設計師們交流後產生交融反應,培養皿因此興起紅藍色彩、促成螢光色彩新物種誕生。接著,白輻射團隊利用更趨藝術化的數字變體,宣告臺灣設計獎 15 週年回顧展覽「當下物種博物館」開幕。最終臺北設計獎頒獎典禮展開,活動最高潮之際,皿中設計生態系也誕育完成,只見彩色立方體上佈滿有機細胞,象徵設計人才們爭奇鬥豔的展示創意成果,也意指每個設計動能都是改變未來的起點,白輻射團隊同時祝福著臺灣設計獎的未來。

在與臺北設計獎的合作中,白輻射團隊回歸本質、讓品牌的符號述說故事,締造主視覺設計極大值,利用動態思維緊扣品牌核心,畫面成為了有機體,可以跳脫平面框架,創造流動式視覺,把故事說得更很有梗,更有料,展現創意,也為產業帶來不一樣的火花。

資料提供:白輻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