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1/ISSUE 08(Order.) 自由之境:那些我們身邊的平凡大事
2021年,後疫情時代一詞不再被使用,我們面對的,是New Normal新常態;疫情推動許多想法的前進,採訪垂直森林之父-建築師Stefano Boeri時,他說:我們過去很習慣想像、描繪未來,而這一次,未來是如此接近就在眼前,但,這是好的,因為我們能直接看到我們行動的結果。
以下十件人事物,是我今年觀察到且欣賞的,回歸事物本質,尊重環境,是當今人們的心之所向。
Ecology
設計界對環保的長久疾呼,在九月米蘭家具展上看到真正的實踐-運用大量回收材料,物件可完全回收再製,從材質研發、製造商到設計師,整個產業鍊全面投入環保。
大師Philippe Starck尤其一針見血,他解釋,過去因為經濟效應與媒體推波,許多設計師追趕潮流,幾乎把傢俱與服裝的流行性混唯一談,今日,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對設計價值的尊重,產業重新思考,永恆性成了最重要的事,「從Economy(經濟)到Ecology(生態),是最好美好的轉變」他說。
舊衣新穿
雖說服裝品牌談環保有Green Wash之嫌,但集團如H&M與Zara,今年積極制訂企業環保準則,H&M更宣示2030年時,只使用可回收、有機、可持續性來源材料製衣,聲量大到讓人不得不相信他們的決心。事實上,回收塑膠瓶再製聚酯纖維技術已非常成熟,廣泛運用生活中,翻開衣物成分表,織品的材料組成反映的是時代現象。
還要把衣櫥壓箱寶找出來穿!歐美中產階級正吹起一股舊衣運動,新舊混搭,甚至不介意衣服上的歲月痕跡,認為一身嶄新明亮反而俗氣,這是環保行動,也是酷生活態度。
匠生活
「匠生活」原本是面對西方遊客的本地旅遊公司,因為疫情轉而更深入台灣,以田野調查方式,發掘島上精彩的匠人與工藝,再梳理介紹給「可能認識日本匠人比台灣匠人更多」的本地旅人,他們認為,若大家熟悉匠人背後的故事,認同其精神,便能以此啟發尊敬百工的文化態度,和土地的情感連結。
我得以認識了未曾聽過、在其專業上耕耘數十年的厲害職人專家,受到的啟發不比海外旅行少,在這個Think Globally , Act Locally的時代,匠生活所推動的別具意義。
Gio Ponti
Gio Ponti(1891-1979)在當代設計史上有著教父級地位,是建築師、工業設計師、教授、雜誌總編,建造過一百多座建築,許多代表作在米蘭(如地標Pirelli Tower),人們甚至稱米蘭是「Gio Ponti的米蘭」。
宗師130歲生日的今年,看得見設計圈的紀念無所不在:Molteni&C再版推出他的Round D.154.5椅,是今年米蘭家具展最紅的座椅;出版社Taschen發行限量書《Gio Ponti》,搭配一只咖啡桌,定價3500美金;建築師Stefano Boeri受訪,手上拿著Ponti經典最輕的椅子Superleggera致敬;《Monocle》以他為封面故事……現在正是複習大師精髓的最佳時機。
Barbour
英國Barbour外套在亞洲名氣不算大,比較是硬派愛好者間的口耳相傳,這個成立於1894年、以上蠟防水棉質夾克聞名的老牌,因為Netflix的《王冠》,在歐洲成為「每個人都想穿上」的焦點。
英國王室成員喜歡Barbour夾克,《王冠》裡貴族們打獵時,身上便穿著棕色、綠色的防水外套,有時搭配絲巾,就像女王休閒時的造型。連續劇是最強推手,Barbour搜尋量因此增加了196%。油蠟布棉外套不跟隨潮流,百年來樣式變化不大,可透過上蠟保養延長壽命,很是「基本款」精神,在快時尚漸被摒棄,back to basic的時代,Barbour可能是最不時尚的時尚寵兒。
修補
英國游泳選手Tom Daley在奧運場邊上織毛衣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不只他熱愛編織,被稱做New Meditation的打毛衣,疫情間再次成了人們的新嗜好,「親手打造」的觀念成了生活顯學。
疫情讓人們更內省,身邊許多朋友、還有媒體們,都宣揚著修理、修補的價值,裁縫機與手工課大受歡迎,無論是毛衣上的洞,電器與家具的修理,這個爺爺奶奶時代理所當然的舉動,又回到年輕一輩的觀念裡,這也是人們對過渡消費主義社會的一種溫柔對抗。
農場假期
創辦Design Hotels的旅遊先驅者Claus Sendlinger,現在致力於園藝與農作物,他的新事業「SLOW」,宣示著慢生活趨勢與商業性,他說,「農莊是21世紀的高爾夫球場」,意為著人們對自然的渴求在疫情過後更顯天性。
不過,就算意見領袖不說,都感受得到人們往鄉村去的熱潮(採訪設計師Tom Dixon時,他也提到疫情期間都待在溫室改成的郊區工作室裡),朋友們的度假,也都在各地的小村子裡。《Financial Times》推薦葡萄牙農場旅館Craveiral Farmhouse,大自然與講究的樸素,定義了新奢華。
杜靈
近期拜訪這個義大利第四大城兩週,深感杜靈是個被低估的城市。杜靈是北義Piemonte省首府,農產與工業資源豐富,也是Fiat汽車、Bialetti咖啡壺、Lavazza咖啡、Martini雞尾酒……的故鄉,白松露、紅葡萄酒、榛果巧克力、義大利慢食生活、小農農業重要推手的Eataly超市皆發源於此。
過去是Savoy王國所在,王朝留下的藝術資產與生活方式,讓杜靈氣氛優雅卻可親,剛好的城市規模,隨處都有的百年老咖啡館,自慢又自成一格的皮埃蒙特料理,非常迷人。
Peter Saville
乍聽Peter Saville名字可能陌生,但提到搖滾樂團Joy Division與New Order的唱片封面,平面設計界與音樂界無人不知這些經典。英倫傳奇設計師Peter Saville除了經手無數唱片封面,與時尚圈也關係密切,近年Calvin Klein與Burberry重新設計Logo大工程由他操刀,Uniqlo也聯名T恤。
去年獲得大英帝國勳章CBE、66歲的Peter Saville,今年發表與丹麥品牌Kvadrat合作的織品,初次設計布料獲得滿堂喝采,我除了被其「沒想過布料可以這樣設計」的創意深深吸引,更深感無論年齡滾石不生苔真的好重要。
NYT Cooking
在家做菜成了全球性集體運動,飲食產業如外送、線上超市、料理課在這一年也有變革性發展,我所在的柏林也瞬間成了未來肉、豆製素食的天堂。這一年《紐約時報》旗下的NYT Cooking專欄,為我帶來很多靈感;免費訂閱的報導,每兩三天發送到郵箱,主編以輕鬆文字談生活與食物,進而連結到數千個食譜,有時搭配音樂推薦,高明curated的內容又像是朋友來信的分享,我也從中收穫更廣更深飲食文化觀點。
許育華
作者、編輯、文字工作者、資深雜誌人,曾任職多本雜誌如《Marie Claire》、《GQ》,製作《Wallpaper City Guide Taipei》,擅寫設計與生活,旅行與文化。經常旅行,享受買物,雜食興趣,生活在台灣與德國之間;新書《戀物絮語》。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1/ISSUE 08(Order.)自由之境:那些我們身邊的平凡大事 ,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