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的日漸成熟下,近期有越多平台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使用者藉由輸入簡單的文字資訊,系統便能為之生成一幅幅的繪畫圖像。但同時,AI快速、高效率的運作方式亦引人反思:人類藝術家該何去何從呢?

使用者能藉由AI驅動的工具製作寫實逼真的人物肖像,或是壯大奇幻的場景圖像。圖 / 取自:Stability AI

針對藝術家與AI之間的競逐關係,1月初,一場特別的訴訟案件甫於美國加州地方法院成案。此訴訟是由藝術家卡拉.奧爾蒂斯(Karla Ortiz)、 凱莉.麥克南(Kelly McKernan)與莎菈.安德森(Sarah Andersen)透過Joseph Saveri律師事務所聯合發起,其宣稱Stability AI、Midjourney和 DeviantArt違反了著作權法及反不當競爭法等法條。藝術家們認為,上述公司非法取用他們及其他無數藝術家的作品,來訓練AI圖像生成平台進行「二次創作」(derivative works)。

訴狀中提到:「雖然Stable Diffusion的快速崛起一部分可歸因於數位運算科技的巨大躍進,但它更倚賴於盜用受版權保護圖像來取得進展」。這三間公司都在名為Stable Diffusio軟體資料庫上建構了他們的AI圖像生成工具。此軟體是由Stability AI開發。基於「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的技術過程,程式首先會進行訓練,學習解析不同圖片中的資訊,進而讓使用者在輸入提示詞等內容後,生成新的圖像。

原告方以四張「一隻戴著棒球帽吃冰淇淋的狗」,以示擴散模型技術所生成的圖片具有相似性,且皆是衍生於受版權保護圖像。圖 / 取自:訴狀

藝術家擔憂的是,這類型的工具賦予使用者有能力將創作者個人長期積累所發展出的風格進行複製與挪用,甚至生成所謂的「冒牌貨」。他們認為這些AI圖像生成平台不過是一種「21世紀的拼貼工具」,將損害應該受到著作權保護的原創藝術,可能會為藝術產業帶來大幅衝擊。並且藝術家們表示:「AI圖像生成工具正在侵犯藝術家權益,無論它們是否有意如此,這些工具都將使『藝術家』這項職業面臨存亡問題」。

某些AI輔助工具能幫助使用者創建出融合經典繪畫風格的圖像,但也使藝術家擔憂個人累積的創作風格將有可能被輕易挪用。圖 / 取自:nightcafe.studio

緊接於此,線上圖庫Getty Images也表示正在對於Stability AI提出訴訟。在1月17日的聲明中其提到,Stability AI在沒有獲得許可下,複製和運用了數百萬受版權保護的圖像,以及Getty Images擁有或代理的相關原數據,從而損害原創作者的利益。Getty Images表示人工智能具有複製、學習與再造的潛力,故AI平台理應向這些藝術品的原創者申請許可,以「在尊重個人和知識財產權的基礎上」發展其系統。

Getty Images認為Stability AI並未向其尋求任何類似的許可,忽略了可行的選項和現行的法律規範,以自行獲取商業利益。實際上,2022年9月,Getty Images已表達類似的擔憂,並以潛在的法律問題為由,禁止使用者上傳和銷售使用AI圖像生成工具的內容。

從這些訴訟與抗議之中,能發現到一些現實議題的浮出——即「AI是否會對藝術家的創作者身分構成威脅,使之面臨失業風險?」、「在AI系統分析原創作品圖像時,是否會損害藝術家的創作版權?」然而,這些疑問目前尚未出現明確的答案。且對於藝術家與利害關係人的說法,也存在某些技術層面的爭論。

一團聚集的暴風,亦或是一幅「拼貼畫」?圖 / 取自:Dr. Andres Guadamu 個人部落格。

主要研究AI與版權領域的專家Dr. Andres Guadamuz認為,擴散模型的技術相當複雜,而藝術家提出的論點則有些漏洞,因為他們並沒有準確地描述技術。他認為AI生成的圖像並不如原告方所言,是一種將藝術作品複製、重組的「拼貼畫」。根據Dr. Guadamuz的解釋,Stable Diffusion即便在先期的訓練過程中也不存儲藝術家原作的圖檔副本,相反地,它儲存的是分析過程中習得的資訊,也就是如何理解語言與圖像之間的關聯。

Stable Diffusion的技術能幫助使用者在輸入特定的指令文字後,製造出在不同天氣、光源下的場景圖像。圖 / 取自:”AI Art Universe” Facebook 社團頁面

藝術家們提出的疑慮似乎也未能博得當地政府的重視。對於人工智能的發展,歐洲國家已發布更具體的指導方針,例如《數位單一市場指令》及正擬議的《人工智能法案》。但美國政府現還未推動相關的法條或規範措施,僅發布一份不具約束力的白皮書《人工智能權利法案藍圖》,用以「支持在自動化系統的構建、部署和治理中,保護公民權利和促進民主的政策和實踐能發展」。而針對藝術家主要的擔憂「自動化系統將取代他們的工作?」仍無法在白皮書內容中尋得回應。

縱然某些觀點認為AI可能會對創意產業帶來極大衝擊,不過藝術家與AI兩者的創作仍有些本質上的不同。藝術品的感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原件擁有的「真實性」(authenticity)。就現階段技術而言,仍難透過數位運算製造出手作藝術品之中細膩、隨機與感性之特質。再者,圖像生成工具固然便捷且不需投入高成本,但它或許也代表了人們表達創意方法的再度擴張,並非旨在取代現有的藝術表現。

延伸閱讀|從對於「肖像畫」的認知與期待出發,聊聊AI智能與手繪油畫有何不同?

然而,面對勢不可擋的技術發展,自動化系統確實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人們的工作模式。其中,又應如何主張並維護基本的人權?前述的訴訟顯示相關爭議已浮上檯面,且已經到達需要正視及採取行動的程度。未來將如何發展尚未可知,但相關課題的確值得持續關注。

2022年9月,一幅使用AI驅動程式完成的作品在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美術比賽獲得首獎,但如此創作方式也引發不少議論,包含「作品是否具備個人的原創性?」等。圖 / 取自:Colorado State Fair’s twitter

新聞來源:Artnews / Hyperallergic / Ar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