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總能反映時代本身,身處在21世紀的我們正被AI人工智慧、NFT以及多項數位技術包圍,甚至於影響著當代藝術的發展,藝術家開始在作品中加入數位技術的應用。而在20世紀,電腦初來乍到的世代,對當時候的人們來說,是威脅亦是一項新興領域,為當時候的藝術家在創作上帶來新靈感,正如同當今我們在面對數位藝術,既愛又恨的矛盾關係。

杜象(Marcel Duchamp,1887-1968)曾於1966年的一場採訪中說:「藝術將被技術淹沒。且若將它與市場混為一談,註定會詆毀掉原創的想法。」杜象是二十世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但他並不是第一個因為大型主機(Mainframe)出現,而備感威脅的藝術家。早在電腦數十年前首次問世時,各個機構皆反對用它來做任何藝術,即便在自動化系統(automated systems)日益顛覆視覺文化的時候抑是如此。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下簡稱LACMA)近期推出一檔新展「Coded: Art Enters the Computer Age,1952-1982」,由策展人以弗雷德里克·哈默斯利 (Frederick Hammersley,1919-2009)送給LACMA的作品為靈感,花費了十年的時間整理,爬梳那段在藝術史上缺席的電腦藝術發展,特別是近期因NFT再次被大家受到關注的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早已於六〇年代初期藝術家的創作中發酵。

「Coded: Art Enters the Computer Age,1952-1982」展場一景。©LACMA。

策展人將展覽探討的時間定調1952至1982年。五〇年代是電腦主機占用一個房間大小、編程技術仍處起步階段的年代,且電腦最早被用於軍事,以計算導彈發射距離等,最後慢慢演變為世界各地政府、企業和教育機構的中央操控裝置。但即便電腦技術尚未成熟,數學家傑明·弗朗西斯·拉波斯基(Benjamin Francis Laposky,1914-2000)和工程師邁克爾·諾爾(A. Michael Noll,1939)看見了使用計算序列生成圖像的可能,於1952年嘗試利用示波器作為創作抽象藝術的媒介,是一第一個製作出電腦圖形的創作者。直至1982年後,個人電腦才漸漸進入大眾生活,數位技術得以普及。

「Coded: Art Enters the Computer Age,1952-1982」展場一景。©LACMA。

Sonya Rapoport 的〈Anasazi Series II〉(1977),第4頁。該系列在印有電腦數據的紙張上透過色鉛筆描繪。照片:© Estate of Sonya Rapoport,© Museum Associates/LACMA。

拉波斯基和諾爾的發現為生成藝術開闢出新道路,接續影響後面其他藝術家的創作。像是匈牙利藝術家維拉·莫納爾(Vera Molnár,1924-)、英國藝術家哈羅德·科恩(Harold Cohen,1928-2016)和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莫爾萊(François Morellet,1926-2016)等人的作品,皆以電腦計算序列產生圖像。除此之外,生成的計算方式也得益於觀念藝術和歐普藝術,用以計算出作品最終呈現的效果,像是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1928-2007) 和布里奇特·萊利(Bridget Riley,1931-)等人。

歐普藝術家布里奇特·萊利作品-〈Blaze 1〉。©Bridget Riley。圖 / 取自National Galleries Scotland。

拉波斯基稱他的創作為「電子抽象」(electronic abstractions),最初在美國中西部某個地方展出,但以電腦為創作基礎的創作並未因此得到太大迴響。直到六〇年代中期,第一檔相關展覽出現於1963年,在紐約的Howard Wise畫廊舉行,自此之後才逐漸出現更多有關電腦藝術的展覽;而它的鼎盛時期應為六〇年代末期至七〇年代初期。

早期電腦藝術的發展可分為幾個部份,其一為藝術家提供指令使電腦進行編程,參數提供的越多,圖案變化的種類也就越豐富。藝術家可藉由給機器指令,自動生成圖像。其中維拉·莫納爾(Vera Molnár,1924-)是第一批使用電腦製作生成藝術的女性藝術家之一。

在1940和50年代初期,莫納爾的創作先是以抽象幾何繪畫為主;到了1968年在大學的研究是第一次接觸到電腦後,便開始研究電腦在藝術領域的潛力,先是使用初階的「Fortran」程式編碼進行編程,她能夠提供電腦無數個參數指令以變化圖形,在使用打印機重複打印生成後的幾何形狀,使之呈現帶有抽象風格的畫面表現。而藝術家隨後亦於法國成立了兩個創了兩個藝術團體,其一為「Groupe de Recherche d’Art Visuel」,以研究機械和動態藝術的協作方法;其二則是「Art et Informatique」專注於藝術與電腦計算的研究領域。

莫納爾作品〈À la recherche de Paul Klee〉 (1970),以歐姬芙的作品為靈感。ink plotter drawing。圖 / © Vera Molnár,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另有藝術家是將繪畫帶進具理性的、科技感的畫面風格。舉例而言,美國抽象藝術家弗雷德里克·哈默斯利 (Frederick Hammersley,1919-2009)於1969年創作一系列的《The Computer Drawings》,使用1968年由電機工程師Richard Williams 為IBM 360電腦開發的計算程式「ART1」,它是最早為藝術家設計的電腦程式之一,能夠產生精確的幾合構圖。哈默斯利使用26個字母表的字母、10個數字和11個符號來組構圖像,而每幅圖的工作區域將的高度將由50個字符、寬105個字符的字段組成,再藉著打印的層次,變造作品圖像的生成。

在另一方面部份藝術家藉著軟體系統,以創作出互動式或動力裝置的作品,像是愛德華·金霍爾茲 (Edward Kienholz,1927-1994)的作品〈The Friendly Grey Computer–Star Gauge Model #54〉(1965)。該件作品將廢棄物重新組構成一個外觀帶有人類特徵的小型機器,像是由鐘盤製成的眼睛、塑膠娃娃的雙腿等。金霍爾茲旨在讓觀眾與作品互動,因此特地在作品旁附上一系列詳細的操作說明,觀眾可以透過藝術家提供的黃色小卡寫上問題,並照著索引卡上寫的內容對著話筒提出疑問,機器會依照你詢問的問題,透過燈泡的顏色回應「是」或「否」。最初金霍爾茲將其設定為能夠理解人類語言,回答出所有問題,但實際上是透過編程技術,使機器隨機發送訊息。

弗雷德里克·哈默斯利作品-〈SCALLOP POTATOES, #50〉(1969)。圖 / © New Mexico Museum of Art,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愛德華·金霍爾茲作品-〈The Friendly Grey Computer—Star Gauge Model #54〉(1965)。圖 / © Estate of Nancy Reddin Kienholz, courtesy of L.A. Louver, Venice, California, digital image ©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licensed by SCALA/Art Resource, NY.

策展人在Artnews的訪談中提到,電腦藝術在藝術史中之所以被邊緣化,有部分原因由於它牽涉到更多的是,需要數學家及工程師更為專業的介入,但他們未必接受過專業的美術訓練,所以製作出來的作品未必能引起大家關注,也因此在當時候真正關注它的人並不多。

她更進一步解釋,電腦藝術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與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及歐普藝術(OP Art)相似,特別是觀念藝術,其作品的媒介多以現成物為主,藝術家創作中的身體性或個人化部分已交由其他媒介介入;歐普藝術則著重於讓畫面擁有精準的幾何形體。而電腦藝術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本身亦將交創作主導權交由機器處理,同時藉著電腦的運算與生成,幾何圖形呈現得極其精準。這些製作電腦藝術的藝術家會出現在展覽上或研討等相關活動,在本體上他們就跟其他藝術運動一樣,卻未真正被納入主流派別當中。

電影製作人Stan VanDerBeek早期的電影動畫實驗。〈Poemfield No. 1 (Blue Version)〉(1967),realized with Kenneth C. Knowlton。圖 / © Estate of Stan VanDerBeek, all rights reserved, digital images courtesy of The Box, Los Angeles.

該展覽統整了六、七〇年代電腦與數位技術方興未艾的階段,藝術家、作家、音樂家、編舞家和電影製作人是如何使用電腦及程式編寫來創作。因此藝展出了巴西藝術家Analivia Cordeiro透過電腦編寫的舞蹈影片「M3x3」(1973),是世界上最早由電腦製作舞蹈影片的其中之一;抑或看見歐普藝術家是如何利用電腦軟體加速圖形生成的效果,使歐普風格的作品更加複雜而精準;而在電影或表演藝術則得以借助電腦的程式編寫成,創造更為多元的聲音與動畫效果。

早期電腦藝術的發展技術尚未純熟,在畫面表現的形式上會看到許多相似之處,像是有著許多幾合形狀等重複的形式,使之構成電腦藝術獨有的表現風格。在六〇年代的藝評家或藝術家認為,電腦技術總有一天將侵蝕人類的創意表現,如同本文引述杜象所言,他們的擔憂揭示著新興技術剛問世時引起的不安。但回過頭來看,卻影響了往後幾個藝術脈絡的發展。而當今的藝術家在面對AI的來勢洶洶,是得益還是種陷阱?或許仍須等待時間的驗證。

巴西藝術家Analivia Cordeiro透過電腦編寫出一段舞蹈影片「M3x3」(1973),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三部由電腦製作的舞蹈作品之一。© Analivia Cordeiro, digital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影片連結點此。

REFERENCE

ARTnews
Ar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