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24)日,卡爾.安德烈 (Carl Andre, 1935-2024) 由他長期的紐約代表畫廊保拉.庫珀畫廊(Paula Cooper Gallery)確認於紐約享壽88歲,此消息一出令藝術圈紛紛向這位極簡主義藝術家獻上惋惜。
卡爾.安德烈 (Carl Andre)。圖/取自Artnews

卡爾.安德烈是一位在1960年代的極簡主義藝術雕塑家,他擅於透過使用未經加工變形的工業材料和新穎的語彙,重新定義了雕塑以及詩歌的形式。在他將近七十年的藝術家生涯中,創作出了兩千多座雕塑和數千首詩歌。安德烈在創作的核心思維上一直秉持著對物質純粹性的堅持與理解,而在形式上則呈現出清晰的幾何排列。將雕塑所使用的媒介簡化,使其僅存工業材料製成的造型,去除抽象所夾帶的感性經驗,試圖讓雕塑保有自身的主體性,而非情感依附的物件。這部分可以追溯至安德烈在年輕求學時,獲得了麻省菲利普斯學院(Phillips Academy)的獎學金,受到莫德.摩根(Maud Morgan)和派屈克.摩根(Patrick Morgan)夫婦的指導。儘管他受到了大量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但安德烈仍追求在創作上脫離一昧的利用抽象形式來表達個人情緒,於是乎後來便將行事簡化至物質材料本真的語彙來呈現。
卡爾.安德烈的「未雕刻的積木」(Uncarved Blocks)系列作品。圖/取自Kunstmuseum Wolfsburg

這位藝術家以及他的作品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藝術圈中受到極大的迴響和讚譽,不料在80年代晚期,他因涉嫌殺害其伴侶,同樣也是藝術家的安娜.門迪塔而受到警調單位審查。到了1988年,安德烈在最終審判中被判無罪。對此,外界的看法仍有許多懷疑這份清白的猜測。這些輿論和指控並未阻礙安德烈的作品在博物館中廣泛且頻繁的被展出。

他的「元素」(Elements)系列,以均勻大小的紅雪松木塊排列組構成雕塑,至今仍然被視為極簡主義的標誌性作品,而他的雕塑除了木質,還使用了各式金屬材質來創作,「平原」(Plains)和「方形」(Squares)兩個系列正是分別由鋼鐵和鎂製成。安德烈本人曾經表示,他的作品所持有的狀態試圖接近於零,因為它既是非具象的,也刻意將情感革除。在創作歷程中,他和極簡主義運動的其他成員一同將當時的藝術引向愈來愈概念、觀念化的方向上,盡可能使其造型美學要遠離視覺對美感、感性的追求,進入思想與邏輯的結構領域。
卡爾.安德烈的「方形」(Squares)。圖/取自Artnews

但安德烈仍與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1928-1994)和丹.弗萊文(Dan Flavin,1933-1996)等其他極簡主義者的作品不同,他的作品比起他人顯得更加堅硬、俐落、嚴肅。許多人推斷這也與安德烈本身的性格有關係,據說就連在紐約藝術圈嶄露頭角以及後來職業生涯晚期,也鮮少在公開場合接受採訪,表現出來的形象總是一位思維敏銳的藝術家。
卡爾.安德烈的「雪松片」(Cedar Piece)。圖/取自Artnet

安德烈曾在1970年接受評論家菲莉絲.塔赫曼(Phyllis Tuchman)的訪談時說到:「你必須真正擺脫那些保守、肯定和假設,進入一種更近似某種空白的境地,然後在這種低限的情況下重新構建。」因此他雕塑中出現的每個元素,大小、形狀和重量皆完全相同,彷彿像是工廠制式化生產出來的,從未經過誰的加工。在某種程度上,這些作品所擁有的工業外觀和質感正是安德列作品的迷人之處。藝術史學家在安德烈的雕塑與1910年代俄羅斯前衛主義(Russian avant-garde movement)之間找到了一些相似之處,那便是認為藝術與勞動之間幾乎是沒有分野的。然而,安德烈卻對這類藝術理論一概是不屑一顧的態度。

安德烈的雕塑通常直接回應眼睛和身體的透視變化,觀眾所走的每一步或一瞥都將帶來感知的轉變,因此安德烈的雕塑並沒有像歷史上傳統的雕塑那樣由台座支撐、展示。安德烈對此也解釋說:「我對雕塑的想法就好似它是一條道路。也就是說,我們要麼在道路上行進,要麼在道路旁邊行進。但對於道路,我們根本沒有單一的觀點,除了移動的觀點,沿著它移動。」

儘管藝術圈內對安德烈的藝術創作讚譽有加,但公眾卻漸漸地發現討厭這些作品的理由。1976年,倫敦泰特美術館以1000美元購得他名為「等同」(Equivalent VIII)的作品,這一舉動引起了大眾譁然。隨後的一年,康涅狄克州以87,000美元購入一件由36個未切割的巨石組成的作品,引起更大的公憤。之後更是因為涉嫌謀殺妻子,導致外界對他的觀感持續的下降,當時藝術界許多人挺身而出為他辯護,最終他也被宣判無罪,當走出法庭時他表示正義得到伸張。
卡爾.安德烈的「等同 8」(Equivalent VIII)。圖/取自Artnet

然而門迪塔的死亡仍然反覆被提起,每當他的展覽在美國舉辦時,這個話題總是又浮出水面。這對安德烈產生了負面影響,促使他在生涯的幾年間,花了大量時間在國外。儘管是這樣,到了2013年,他仍受邀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可見在藝術圈內的地位與價值並不一般。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以崇高、崇敬的詞彙談論安德烈的作品。而學者們則是對安德烈處理空間和形式的手法進行了相當多的探討。只不過安德烈本人到逝世前都認為這些討論與研究不過是無稽之談,絲毫無法代表他本人在思考藝術上的脈絡。

REFERENCE

Ar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