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暴露在地震、颱洪和坡地等天然災害風險之下,面臨的災害威脅居世界之冠。為強化學校之災害應變與復原能力,教育部重新編修「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手冊中涵蓋火災、地震、海嘯、颱洪、土石流,以及大規模崩塌 6 大不同災害情境。由美感細胞擔任設計統籌,攜手設計師呂瑋嘉和插畫家陳詩雅,採特殊的 VVV 裝訂,可整本閱讀或拆開使用;活潑的紅色、藍色、橘色,讓使用者清楚尋找單元,並將金門地區的水獺加入插圖中,增添互動與趣味。

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


圖片提供/設計師 呂瑋嘉、攝影/徐聖淵

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


圖片提供/設計師 呂瑋嘉、攝影/徐聖淵

災害防治一直都是政府單位著重的課題,但過往看到的災害防治宣導大多有較龐大的文字與照片量,這次美感細胞希望打造一本有別以往、讓人想翻閱「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除了更新防災知識內容外,也希望透過規劃與設計,清楚呈現內容資訊與災害應變參考流程,以增加使用者閱讀意願和整體功能性。提供學校教職員相對的應變作為,強化學校防災應變能力,家長及學生亦可參酌本手冊的應變原則,進行自我防護與自行疏散、避難,落實防災教育。

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


圖片提供/設計師 呂瑋嘉、攝影/徐聖淵

此套手冊裝幀捨棄了過往的膠裝方式,改採特殊的 VVV 裝訂,將「火災、地震/海嘯、颱風/水災/土石流」各類主題以三本 VVV 的方式連在一起,使手冊不僅可整本閱讀,也可獨立拆開使用;利用色彩規劃,讓使用者能清楚尋找相關單元:紅色代表火災,藍色代表地震和海嘯,橘色代表颱風、水災和土石流。

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


圖片提供/設計師 呂瑋嘉、攝影/徐聖淵

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


圖片提供/設計師 呂瑋嘉、攝影/徐聖淵

在內容與資訊設計上,重新將內文分類並搭配豐富插圖輔助,以增進對情境和動作的理解和準確性,減少閱讀負擔。為增加互動與趣味,由陳詩雅插畫繪製,將台灣金門地區生活的水獺加入插圖中,利用牠們敏銳的感官和在泥水或黑暗中皆能偵查的特性,與情境中的人物互動,讓使用者對災害情境和動作更為印象深刻。

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


圖片提供/設計師 呂瑋嘉、攝影/徐聖淵

美感細胞希望能打造一套「沒有災害時也喜歡閱讀的手冊」,能夠啟發好奇心、提升學習及使用動機,讓防災觀念成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素養。如果想收藏實體手冊,歡迎至國家書店政府出版品網站購買,或是其他實體通路五南文化廣場、國家書店松江門市、三民書局購買,電子檔可至防災教育資訊網下載。

災害應變參考程序手冊 Disaster Risk Response Program Manual
國家書店政府出版品網站:https://www.govbooks.com.tw/books/143004
電子檔下載
《前言+火災》:https://taiwangov.com/T13MB
《地震+海嘯》:https://taiwangov.com/UDcq2
《颱風+水災+土石流》:https://taiwangov.com/41bTR

出版|教育部 校園防災花路米
編輯|韌性防災校園與防災科技資源應用計畫團隊(國立成功大學)
編審|內政部消防署、經濟部水利署、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設計統籌|美感細胞
美術設計|呂瑋嘉
插畫繪製|陳詩雅
印刷執行|永暘國際
作品攝影|徐聖淵
特別感謝|文鼎字型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