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 58 頒獎典禮 27 日舉行,從開場的入圍影片集錦,到典禮依序展開的各段落頒獎及表演,氣氛在歡笑、莊重、搖滾、抒情之間流暢轉換,體現電影人的熱情,也為他們獻上值得被榮耀的一晚。典禮舞台的設計令人耳目一新,猶如有著魔幻氣息的美術館;各獎項的入圍影片,則是準備揭開彩蛋的線索及邀請,從微觀視角出發,一步一步「重新對焦」,呈現電影世界的宏大精彩以及「金馬」所展現的世界觀。我們在頒獎典禮之前採訪了今年金馬 58 的視覺總監劉耕名,以及他所帶領的 Bito 團隊,由設計師親自解答整體規劃背後的思考與執行過程。

從「品牌」角度切入!讓主視覺變成動態 CI,背後是由主題延伸的金馬世界觀

今年 7 月曝光的主視覺設計中,Bito 一口氣推出了 3 款動態海報,點出金馬 58 的視覺主題「重新對焦,調整和世界的距離」。這裡所指的「重新對焦」,不只是電影鏡頭,不只是生活在遭遇疫情的新常態,更是一次「金馬」品牌形象的重新塑造。

劉耕名提到:「視覺統籌的角色不只是用 Graphic Design 表現美麗的視覺溝通而已,而必須帶入品牌思維,建立一套系統來乘載每一個 outputs。」3 款主視覺,實則是金馬這個品牌的動態 CI,Bito 不是以策展的方式來思考金馬 58,而是為其打造了一套 「品牌的動態識別系統」(motion branding system) ,他們提出一份「綿密」的識別使用說明,周全地考量到包含平面印刷、社群貼文、各式周邊運用以及頒獎典禮各面向上的呈現,讓金馬在各個層面的延伸應用都能緊扣著「重新對焦」這個主題。其中,27 日舉行的金馬 58 頒獎典禮,以動態、影像和實體的舞台為呈現,更進一步深入體現了「金馬」新形象背後的世界觀。

金馬 58 舞台設計:打造實際的建築量體,把金馬的真實世界造出來

金馬 58 的舞台設計與黎仕祺合作,以現代感、結構性強烈的方向打造出多面向的螢幕。一開始 Bito 在與舞台團隊討論規劃時,便希望典禮上的視覺設計不要只是螢幕保護程式的概念,而要有空間感,「我們想把真實世界做出來,讓人感受到建築量體的存在,讓它不再只是一個舞台,而是一個空間。」

Bito 在舞台影像視覺設計,其中一部分也找來新銳設計團隊野人設計共同創作。運用主視覺的實驗性影像,完全包覆整體結構,呈現出「影像建築」的感受,更將空間使用切割至遠方,企圖將視覺延伸到舞台深處,強化由遠到近的空間深度。同時賦予每個影像光影和質感,精密計算視角再投回螢幕,搭配現場燈光所呈現的效果,像是重新發明了一種新的視覺體驗,感知邊界模糊了,來賓穿梭其中如真似幻,分不出哪裡是真的空間,哪裡是影像。特別是在從表演段落結束,要切回頒獎時,開闊無邊的華麗演出舞台在幾秒間輕巧回歸莊重,轉換間的奇幻感更是鮮明。





圖片提供/Bito


金馬 58 舞台設計:緊扣「重新對焦」主題,琢磨光影、質感與透視

典禮舞台的全新視覺體驗也緊扣著金馬 58 的年度主題「重新對焦」。Bito 團隊坦承,影像在琢磨光影、質感、透視的程度簡直史無前例!他們挑戰了「裸眼 3D」,讓金馬字樣彷彿懸浮在透明磨砂的櫥窗。各種折射狀態,水、玻璃、光的粒子,整場典禮賓客猶如置身在虛實交織,現實與夢境相容的最高藝術殿堂,一如電影帶給人類最初與未來的幻想。




金馬 58 入圍影片設計:打破實拍與虛擬界線的實驗性創造

今年各獎項的入圍影片,Bito 也給自己下了挑戰。「理所當然的想法是像動態海報那樣,從主視覺動態 CI 延伸運用,這樣的結果大家(觀眾)好像能夠想像,但我反而覺得這樣有點無聊、想再 push 觀眾的視覺神經,所以決定用實驗影像來詮釋。」劉耕名解釋,現在是界線模糊的時代,數位/類比、影院/串流,許多領域邊界開始模糊,入圍影片也應該反映這樣的時代感,虛實交錯,讓人看不出是實拍或3D,猜不出是那影像如何創造出來的。

於是有大約兩個月的時間,Bito 辦公室成了實驗室。他們把主視覺設計的金馬 3D 列印出來,想盡各種方式創造影像,有的在電腦裡模擬、虛擬,有的是實際拍攝;使用的道具各式各樣,小學生做實驗用的凹透鏡、凸透鏡、中藥行常見的透明八角罐,更用上了聲波、磁流體等物理現象做嘗試。總共 23 支入圍影片,團隊找出了 40 種以上的實驗性拍法。



攝影/Jimmy Yang © Shopping Design

動畫設計師梁若嘉解釋,「有些效果,實驗過後可以大致掌握;有些不可控因素很大,每次拍出來都不一樣。」實驗性的創造是 Bito 很重要的 DNA,這與職稱無關,做動畫或 3D 的設計師從來就不只在電腦裡面創造,如同劉耕名所說,「要做出沒有人看過的視覺體驗,有很多是從真實世界裡面造出來的;做設計也不能只是想,而是要實際動手去做。」許多意外發現的視覺效果就是在實驗裡產生的。

美術指導邵偉豪補充,其實常常拍了好幾個小時,最後處理影像時只用了 5 秒,或是拍了一整天 8 小時的素材,最後一顆鏡頭都沒用到;確定效果之後,團隊還會思考如何拍得更精緻,符合 Bito 的品質控管,更得花上漫長的時間坐在電腦前,處理去雜點、合成、修破損⋯⋯等細節,慢慢拋光打磨出最終的影像。「大家想像實拍的效果會很有機,但我們拍得很乾淨,但又保持有機,讓你看不出哪裡是真實哪裡是虛擬,視覺上你很難去定義它背後的方法是什麼。」

23 支入圍影片呼應視覺主題,演示從模糊到具體、找焦距的過程

如同舞台設計緊扣著視覺主題,23 支入圍影片也是。邵偉豪說,「主視覺動態 CI 像是一張入場門票,入圍影片是逐步揭曉,最後統整在一個美術館空間裡(頒獎典禮舞台),看見彷彿當代藝術雕塑的金馬。」有些很清楚,有些很模糊,頒獎典禮上陸續播出的入圍影片,所共同呈現的就是「重新對焦」的過程,例如:最佳新導演的入圍影片讓金馬的局部從有機體裡冒出來,最佳動作設計則以磁流體創造出彷彿有機散落、卻瞬間突刺的力道,越到典禮後段大獎的入圍影片,越能看得清楚前面影片的過渡在最終所要呈現樣貌。

聲音也要找焦距!細聽入圍影片的聲音效果巧思

仔細留意,今年的 23 支入圍影片在聲音設計上也是一個找焦距的過程。Bito 找音樂製作人韓承燁一同合作,在每一支入圍影片短短幾秒的聲音裡交織了許多細微的音效,可能忽遠忽近、從模糊到清楚,或是分不清是歌仔戲或京片子,他們更搜集華語區不同的語言,國語、粵語、山地語、客家話、馬來西亞語⋯⋯,將其融合運用,呈現金馬包容且多元的精神。

劉耕名解釋,這些聲音的設計讓影像變得更有情感。一般在看影像時,觀眾會根據畫面想像可能的聲音,但 Bito 賦予其另外一種聲音,影像予人的感受便截然不同。也許是片場裡窸窸窣窣的準備聲,導演喊 rolling 或 action 的聲音,這些有機、具象的聲音,讓原本抽象的視覺變得有故事性。

設計的本質不是表現,而是如何去榮耀得獎者

Bito 從「品牌」角度構想金馬 58 的新形象,從「主人」的視角來規劃頒獎典禮視覺,過程是反覆的自我提問,是否展現了金馬的本質?頒獎典禮的意義是什麼?應該提供的資訊,是否清楚呈現?動輒 3 小時以上的頒獎典禮,視覺是否做到沒有負擔同時達到溝通?就像劉耕名常常提醒團隊要 step back。後退一步,是在創作過程中從電腦裡跳出來,實際動手做、嘗試各種跨域;後退一步,也是在拿捏最終效果時,懂得設計的本質不在表現,而是如何去榮耀得獎者。

(從品牌角度切入,從主視覺 CI 到頒獎典禮,Bito 如何打造金馬的動態品牌識別?下一篇專訪文章裡,會由 Bito 團隊分享這次 「金馬 58」三大視覺策略 ;想回顧金馬 58 入圍影片設計,或是一探入圍影片的拍攝幕後,可以鎖定 Bito 臉書,更多資訊會在近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