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陶藝重鎮鶯歌,除了捏陶體驗,老街裡還有各式店家值得挖寶,但少有人討論的是,許多店面呈現出「古色古香」甚至「自宅與店舖融為一體」的特色,多年來其實像一把雙面刃,拉開了店家與民眾的距離。

對此,二三設計創意總監、台灣互動體驗設計協會理事長蘇巧純感慨,理念好、產品好,但消費者卻愈來愈少時,總忍不住思考,「有沒有機會藉由重新設計『來店體驗』,讓店家特色能更凸顯、被更多人看見?」

想發揮設計力量創造改變的想法,已在蘇巧純心中醞釀 10 年,本身也是互動體驗設計師的她,這次與團隊推出改造節目《誰來挑戰》,希望能號召不同專長的設計師,透過實際行動改善店家不滿意的現狀,帶領觀眾們一起從設計的角度,重新思考生活中的各種體驗。

第一站,特別選擇位於鶯歌區重慶街的木製品店家儷癭閣。「從一家小店開始,也許可以慢慢帶動新的變化,讓整個街區注入新活水。」

釐清店主真正需求,把重要之物重新歸位

為順利推進改造計畫,此次特別攜手擅於大型展覽規劃與工業設計的桔禾創意整合總監張漢寧共同執行,蘇巧純則專注負責體驗流程優化。不過對於踏進店舖的第一印象,兩人不約而同表示,店內琳琅滿目的產品無差別攻佔視線的陳列方式,會讓人萌生壓迫感。張漢寧表示,「想一次分享的訊息太多,反而容易淡化一家店最初想傳達的精神。」

兩人很清楚,改造的第一步,是要施行減法,分門別類做出層次,但在此之前,最重要的還是店主歐老闆本人的想法,畢竟,「如果沒有納入空間使用者真實需求,設計出來的版本再好,難以實用、長期維持也無意義。」蘇巧純如此說。

在多次來回討論過程中,發現歐老闆過去原是工程師,為了陪伴孩子成長才決定接家業轉戰手工藝產業,整體改造方向也因而順著老闆特質,從理性分析角度出發,順著他最在意的「家人凝聚」氛圍,一步步呈現這家店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商品及空間意義。

改造重點一:拿掉不必要資訊,透過層次堆疊凸顯職人意象

首先,原本掛滿牆壁上的畫作,為先前房東寄賣的商品,雖善用了空間,卻成為店內具有違和感的存在,張漢寧強調,「視覺引導關乎這家店給人的設定,你想要傳遞什麼樣的生活風格,都會透過陳設方式傳達出來。」因此,改造初期還有另一大重點,就是將店內全數販售商品做系統化整理,依照銷售量、價格帶、用途等考量重新分配擺設位置,像是將木頭底座、杯墊等好賣的配件類商品,放在消費者容易看到、取得的地方;花梨木樹根等景觀類藝術品,則改放在靠近老闆的精品收納櫃,利於與專程前來的收藏家順暢交流及解說。

改造重點二:改字體、抽換艱難字詞,重塑易懂又具理念的視覺識別系統

至於將店名「儷癭(ㄧㄥˇ)閣」的中間字微調為「鶯」,張漢寧坦言,是這次最艱難的任務之一,「但設計本來就不等同藝術創作,而是為了業主專屬打造的作品。」透過視覺模擬輔助說明,讓店主清楚理解調整的原因,將原本店名的篆刻字體改為黑體字提高易讀性,把代表「樹瘤」的「癭」字改為發音相似的「鶯」,與「樹木」相關的職人意象則放入 LOGO 整體設計中,不只一樣能展現文化傳承精神,還能強化店家來自「鶯歌」的形象跟識別度,才逐漸減低對於更換品牌識別的擔憂。

另一方面,改造後的店舖,也特別騰出一個空間,提供民眾拿出書卡、明信片蓋上刻有店家 LOGO 的紀念章,或寫下給店家的留言,「比起盡可能塞滿的空間,緩衝角落讓人可以稍作休息、欣賞,更能思考想買什麼,消費意願反而有機會提升。」


圖片來源/ 二三設計

改造重點三:重新梳理工作坊體驗流程,隔出生活與工作空間

提起店內最特別且別具價值的地方,蘇巧純直言,就是手作木筆工作坊,「但整個空間不只是一家店,還包含父母、小朋友活動的地方,如何讓每個人都能都有生活的角落,是設計上不能遺忘的部分。」

她感性地說,無論是產品擺放、動線引導還是裝潢,互動體驗設計其實不侷限於視覺、多媒體的應用,而是人的完整感受,「現場怎麼感受、離開後會有什麼氛圍或收穫持續陪伴他,都在設計範圍內。」

因此,在改造上課空間時,並未大刀闊斧改為專業教室的氛圍,而是創造一個同時能顧及店主與家人休閒交流的空間。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必須同時解決,所以找了收納達人整理倉儲空間、設計了除了擺放工具亦能展現職人專業度的工具牆面、優化了課程流程,甚至請攝影師教導老闆攝影技巧為學員留下作品紀錄,總總改變都是為了讓來上課的學員都有個完美的體驗。

在可行方案中發揮最大效益,2 個月完成老店全面改造

從初次跟店主溝通到改造完畢,前前後後只花了 2 個月,而門面原本被許多櫃子擋住的大片落地窗,已像重見天日般,能清楚從外看見商品陳列區及後頭木筆製作的工作場景,不再有窺探別人家裡的尷尬感。張漢寧開心地說,「門面足以營造整個品牌對外的形象,打開這道門意義重大,代表店主跟消費者從此可以輕易看見彼此、輕鬆開啟對話。」蘇巧純也表示,「這次只是一個起點,未來計畫與更多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合作,挑戰創造生活中的各種互動體驗。」

空間改造節目《誰來挑戰》
上線時間:2021.11.19(五)
觀看網址:https://youtu.be/cshGNp-py2U
節目緣起:以挑戰更好的體驗為出發點,「誰來挑戰」由設計師挑戰各式主題, 以挑戰現狀→行動→期待→實現改變的故事線, 邀請觀眾以設計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各種體驗。
主辦單位:台灣互動體驗設計協會 TIE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