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2024)Charli XCX 以現象級的《Brat》專輯席捲佔據各大社群版面,成為改變今年音樂界生態系的異數,而其對於近年來被排除於時尚之外的「螢光綠」的應用以及專輯低解析度、高彩度的裝幀,都是教科書等級的行銷設計,《Brat》由一股叛逆、不羈的魅力所推動,席捲 Spotify 等串流平台同時,發動一場反美學的狂烈革命 Brat Summer。
一周前, Charli XCX 在 Instagram 宣告 Brat Summer 的結束,在無數網民不情願地一個個舉辦自己對《Brat》專輯的告別式同時,它的文化影響力不會因夏天結束而消失,其中也仰賴專輯選擇單色設計,形塑出如品牌般的高識別度。
以下,編輯將私心整理出西洋音樂史中,使用單色設計的專輯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6 個案例:
1 | The Marias 《Submarine》
五月準備步入溽熱炎夏之際,同樣在今年(2024)推出唱片的 The Maras 用海水藍,為各大社群版面沁入一股涼氣。 2016 年,樂團在主唱 María Zardoya 在鼓手 Josh Conway 的表演,對他一見鍾情後成立,過去 8 年,陸續用慵懶性感的嗓音將我們牽引進雜揉著英文與西語的爵士世界。
María Zardoya 曾説:「我喜歡自己的音樂讓聽眾腦袋中浮現畫面,像一場電影。」新專輯《Submarine》(潛水艇之意)封面是 María Zardoya 潛在水中,背景由靛藍、鈷藍、天藍等不同彩度的藍幕組成,María 則神態堅定地直視上方。這張專輯 14 首歌裡,包含許多 María 和 Josh 的分手歌,對 María 本人而言,處理了許多關於傷痛、分離的題材,宛如乘坐潛水艇探入情感的深處,隨著心底的洋流不斷探尋。
2 | 沐浴在紫雨裡的 Prince 《Purple Rain》
1980 年代傳奇人物 Prince,不僅以結合 Funk、節奏藍調、流行、搖滾、靈魂的音樂配方立足於樂壇巔峰,更以其不受音樂市場需求、性別傳統框架所箝制的勇敢性情著名。
Prince 的形象始終與紫色串連,源於他的代表專輯之一《Purple Rain》,其中同名主打歌為同名電影之主題曲,全長 8 分鐘的歌曲被樂迷視為「不僅僅是歌曲的美感享受」。而關於紫雨的意涵,Prince 本人說道:「當藍天出現鮮血,天幕就會被染成紫色,因此這首歌是關於末日前,在紫雨中與所愛之人訣別。」
2007 年,Prince 在超級盃表演《Purple Rain》時,剛好下起滂沱大雨,表演單位便打著紫色的光,將全場籠罩於紫雨的魔幻氛圍中,這首歌及電影中對紫色的應用及所賦予的意涵,將 Prince 當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徵之一。
Prince 在 2016 年留下他的音樂於人間,永遠步入紫色雨幕。2017 年,色彩研發公司 Pantone 以 Prince 的自我認同「愛的符號」為軸,立定了屬於王子的專屬色票「Love Symbol #2」,如同 Prince 不斷展延音樂界傳統的邊疆,穿梭於不同極端,Pantone 揉和濃烈的赤紅與深沈的靛藍,以兩極之間神秘具魅力的薰衣草色,延續 Prince 的傳奇,這個色票至今不供販售,以純致敬的方式珍藏在色彩庫中。
3 | 把色彩當做集點的 Weezer
Weezer 是美國洛杉磯的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樂團。成立於 1992 的 Weezer 非常高產,至今已發行了 16 張專輯,其中 6 張專輯都命名為 《Weezer》,同名的專輯間唯一的差異性,是六張專輯背景分別為藍色、綠色、紅色、白色、黑色、藍綠色,以純色為背景,由四位穿著日常服裝的樂團成員為主角。
每張專輯的顏色選擇都和曲目背後的意涵相符,簡單又有些逗趣的設計巧思,引發樂迷收集全部專輯的熱潮,並且,橫跨 25 年的 6 張同名專輯一字排開,像極了小時候量身高所劃下的一條條橫線,紀錄著 4 名樂團成員從青澀到成熟的蛻變。
4 | The White Stripes 《The Elephant》
The White Stripes 樂團又是一對分手的愛人。這個車庫搖滾(Garage Rock)樂團的 Meg White 和前夫 Jack White 將鄉村、龐克、藍調等多元曲風玩弄於股掌間的才華,讓他們獲得不少音樂界殊榮。
另一個樂團成功的因素,是他們以專輯色彩設計,形塑出的鮮明形象。Meg 和 Jack 兩人都是極簡主義愛好者,以對比鮮明的紅、黑、白色作為樂團主調,極飽和又具強烈反差的配色,彰顯出樂團生猛的曲風,也創建極具個人色彩的音樂身份,同為以色彩設計行銷的成功案例。
5 Frank Ocean 《Channel Orange》
2012 年發行的橘色頻道,像第四台電視台不停切換頻道般,不僅能看到 Frank Ocean 於各音樂類型中來回自如的靈巧,還能認出來自 Prince、Marvin Gaye、Pink Floyd 等多位文化標誌影響的痕跡。
為什麼以橘色設計呢?專輯封面的選色,來自 Frank Ocean 特殊的生理特徵,他天生具有聯覺的天賦,聽到一個字詞,便會腦中自然聯想出光譜中的各種顏色。這張專輯主核心是他初戀發生的夏天,並以他所聯想的亮橘色為封面設計,極具個人意義與巧思。
6 The Beatles 《White Album》
純色專輯中最經典的之一,就是於 1968 年披頭四所發佈的《The Beatles》(廣泛被稱作《White Album》),專輯寫於樂團成員們在印度里希蓋什學習冥想後,各自迸發出的創意靈感收攏而成,總共收錄 30 首單曲的萬花筒。
為何形色各異的歌曲碰撞的結果,卻是無色彩的純白?其實這是場美麗的意外,原先此張專輯名為 《A Doll’s House》,也已經設計好華麗的封面,卻因和 Family 樂團專輯撞名,而以風格完全不同的留白封面登場,封面也與歌曲中抽象的開放式結局相得益彰。
簡約的設計也在商業上獲得巨大的成功,成為樂迷先搶奪的收藏品。
專輯裝幀設計,無疑是商業與設計匯流最膾炙人口的實例之一。我們盤點了 6 大精彩案例,偌大的裝幀設計世界裡,還有許許多多我們遺漏的利用色彩形塑歌手識別的代表作,展現出設計與音樂行銷蹦出的火花的無限可能。
資料來源:Billboard 、維基百科、Pantone、American Songwriter 、BAZAAR、Sothbys、Albums Back from the Dead、Variety、FarOut Megazine
作為一個野路子的創意人,沒有大型廣告集團的訓練背景、沒有其他有經驗的人引導、也沒有完整的體系資源,該怎麼突破自己的瓶頸、給自己更多持續成長的能量?這一直是我的心魔吧,只要稍微感覺自己或團隊今年沒有大幅度的成長,就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中。
與許多不同的前輩、創意團隊經營者、也與同事們討論過後,發現我其實還可以從更多地方尋找答案——既然出發就是野路子,就用野路子的方式解決吧!來跟大家聊聊這幾年,為了逼出自己和團隊更多成長空間,我做了哪些嘗試。
創意人如何持續成長——「走出去,尋找新的刺激吧!」
這幾年,我一直用盡全力讓自己、也讓只要有人社群顧問這個團隊「走出去」,尋找新的刺激。那麼要走去哪裡?當然是出去和更多不同背景、不同思維的創意團隊碰撞,感受其他廣告公司怎麼思考創意?策展團隊、影像團隊、創新數位公司……又有怎樣的獨門絕技?而「Indie Creative」就是在這個出發點下,聚集一群有著同樣想法的創意團隊而成的小組織。
已經辦到第三屆的 Indie Creative 青春合宿,是集結了只要有人社群顧問、不來梅創意、法樂數位創意、貓取廣告、玖樓 9floor 等 5 個創意團隊的創意集訓,讓各團隊的年輕創意人在玖樓的空間裡進行跨公司組隊、腦洞大開的創意工作坊,邀請好初早餐的老闆火鳥 Matt、萬華世界下午酒場的老闆李政道來分享他們的創意經驗,晚餐吃完詹記麻辣火鍋後,直接宣布隔天早上要為詹記規劃一檔品牌聯名企劃,兩天一夜火力全開,讓大家近距離觀察其他團隊成員的討論方式,也讓大家被不同公司的創意浪潮衝擊。
除了給年輕創意人的青春合宿,也不會放過讓各團隊的提案主互相交流的——沒看過其他公司怎麼提案?我們每年舉辦的「提案交流會」直接開提案檔案講給彼此聽!(當然有把客戶、預算等等資訊保護好)從策略如何鋪陳、簡報結構、提案技巧……全部攤開來講,這些團隊我們甚至在比稿中交過手,但仍然願意透過分享讓彼此都能更進化。
我們從影像團隊身上學習如何透過視覺來說好故事、從策展團隊身上學習「空間」如何成為一個好創意的載體、從 4A 廣告集團學習策略與洞察挖掘、跟獨立公司學習充滿彈性的創意討論流程……無比感謝每一個每次我拜訪請教都願意傾囊相授的創意人,我也都用同樣的力道分享我累積的各種經驗。
小團隊沒有包袱、彼此合作可能遠大於競爭,所以反而有機會用這樣的方式連結在一起。接下來,我們預計還會在 10 月舉辦「創意閃電約會」工作坊,讓各創意團隊的中間份子、與創意總監級別的創意人用像是 Speed Dating 的形式快速組隊、交換隊員,一起在一個下午嘗試激盪出更多創意火花。
「創意」還存在於更多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走出去」不只是跟其他團隊交流,我更是直接開始嘗試不同領域的創作。可能有些人知道了,我個人最近跟公司夥伴組了個漫才組合「支薪好友」,也已經實際在喜劇俱樂部有了幾次現場表演經驗。走上喜劇演員之路,是我完完全全沒有想過、也從來不在人生計劃內的事,但這卻意外成為了我今年學習最多、得到最多嶄新靈感的奇妙經驗。
等等,漫才跟廣告創意有什麼關係嗎?乍聽之下好像沒什麼關聯,但如何透過創造預期落差來引導觀眾、讓觀眾笑、讓觀眾落淚、讓觀眾接收到我們想傳遞的訊息,這不就是我們在廣告裡一直嘗試的事情嗎?如何透過情緒的鋪陳與疊加、聲線變換、視覺輔助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這不正是我們在提案時一直鍛鍊的口語表達能力嗎?
最近也在練習日式喜劇裡很常被應用的形式「大喜利」,也就是對應特定情境、詞彙、圖片,用簡單一句話來搞笑的形式,這其實對於創作品牌社群內容、甚至對於大型 campaign 的創意發想都很有幫助,其實「迷因」也是相似的概念,會讓你深度去探索「有趣」的根源是什麼?是什麼元素、以及元素之間的什麼關係創造了「有趣」的效果,這個訓練真的對我有不小的幫助。
原本嘗試漫才並沒有特別去思考與我本業的連結關係,純粹是想跟夥伴挑戰一些在我們「既有能力範圍外」的新興趣,想不到越做下去越能體會其中的快樂、驚奇、以及「輸入」大量的新技能與能量到身上。無論是廣告行銷、表演藝術、喜劇……,「創意」的根源很多時候都是殊途同歸的,這道理我們其實都可以理解,但唯有你真的走一遭,才能真實體會到這是什麼意思。
答案——總是在你想像不到的地方出現。
我越來越不會以「廣告人」稱呼自己,能夠定義我的不會是「廣告公司的老闆」,而我們要做的也無法用大家既有認知下的「廣告」來定義,我想要累積的、生長出來的技能也不會只是從「廣告公司」那邊獲得。如果你也跟我一樣,覺得腦中處在卡關已久的狀態,那麼,就做一個沒有給自己邊界限制、可以無數次打破自己固有思考模式的創意人吧。
9/26 DesignBIZ 趨勢論壇—我們需要的品牌|聽只要有人社群顧問 傑哥,分享品牌裡的 AI 應用方法與思維 ➬ https://bit.ly/3z4DX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