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總是給人單純、乾淨的印象,但其實白色也有千變萬化的個性!繼 Vol.1 和 Vol.2 之後,日本色彩協會 JAFCA 與塑膠樹脂製造商 OK-KASEI 再次推出全新《白の標本》Vol.3「TRANSPARENT」。這次,雙方不只是研究白色的微妙變化,還要帶大家進入透明與半透明的質感世界,讓白色展現更豐富的層次感。

白の標本


圖片來源/JAFCA

就算是再細微的色調變化,白色給人的感覺也會截然不同。不過,過去的色樣本往往無法精準表現這些微妙差異。因此,這次的 Vol.3「TRANSPARENT」特別收錄 25 種透明與半透明的白色質感,讓設計師們可以在大面積應用時,更直觀地感受到它們在光線下的變化。無論是家電、家具、化妝品包裝,甚至是更前衛的設計領域,都能透過這些樣本找到最適合的白色!

在 2023 年 DESIGNART TOKYO 展會上,OK-KASEI 以「+STORIES」為主題,探討塑膠的 Long-life Design。其中,「白の標本」的展出受到廣大關注——因為白色不只是最常見的設計選擇,它還能強調材質的優劣,甚至影響產品給人的感受。這次的 Vol.3 更進一步探索白色的透明層次,讓光影變化成為設計的一部分,創造更有層次的視覺效果。

白の標本


圖片來源/JAFCA

為什麼要開發「白の標本」?

JAFCA 與 OK-KASEI 開發「白の標本」,其實有兩個核心目標:

1、讓樹脂材料變得更永續——樹脂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但 JAFCA 與 OK-KASEI 希望能以更環保的方式去運用它,讓未來的設計更加友善環境。

2、讓大家親身感受「白色」的魅力——白色看似簡單,實際上卻蘊藏著極大的可能性。JAFCA 與 OK-KASEI 希望透過這些樣本,讓更多人真正體驗到不同質感的白色所帶來的細膩感受。

白の標本


圖片來源/JAFCA

而兩方的最終目標是打造出 100 種不同的白色,讓設計師能更自由地運用這些色彩,創造出更多令人驚艷的作品。

目前「白の標本」已推出四大系列:

1、MATERIAL:基準白色 1 種 × 12 種樹脂,共 24 種質感。(已售完)
2、STANDARD:帶有微妙色調變化的 25 種白色,包括溫暖白與冷調白。
3、TRANSPARENT:本次開放預購!探索透明與半透明的 25 種質感。
4、EFFECT:應用 25 種不同裝飾工藝的白色樣本。

白の標本


圖片來源/JAFCA

Vol.3「TRANSPARENT」目前已經開放預訂,將於 4 月底截止,預計 6 月起陸續出貨。此外,Vol.1 和 Vol.2 仍有少量庫存,有興趣的讀者會也可至官網查看更多資訊。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48 期
✦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不管你是品牌主、還是創作者,我想肯定有不少人還在猶豫要不要踏入 Threads 這個讓人又愛又怕的社群,而現在這個決定又即將變得更讓人愛恨糾葛了——正如所有人用膝蓋都能預料到的:Threads 正式開始測試廣告功能。Meta Threads 負責人 Adam Mosseri 日前提到:他們目前正在美國和日本與少數品牌合作進行小規模的廣告測試,而且會盡量讓 Threads 上的廣告內容看起來更自然、更像原生內容。

當然,這確實代表品牌與創作者即將迎來新的機會點,社群行銷的玩法也將再度進化。但同時,覺得社群最後淨土失守的哀嚎聲也此起彼落(是說大部分人應該都理解 Meta 是不可能真的打造一片淨土給我們的…吧)那麼,開放廣告投放到底對品牌主和創作者們來說,會帶來什麼樣的生態系改變呢?


圖片來源/Meta

有廣告火力支援後,品牌該如何善用 Threads?

過去在 Threads 上的品牌操作多少有點像在賭爆擊率,內容有時候爆紅,有時候乏人問津,品牌無法真正掌控效果,更別說針對行銷目標進行優化。但接下來如果有廣告投放的搭配,終於讓品牌可以更精準地控制、甚至根據數據來調整策略,到這一步,才是真正能讓品牌在 Threads 上獲得明確行銷成效的時候。

IG + Threads = 社群連動的雙保險?

由於 IG 和 Threads 兩個平台連動性高、客群也有不少重疊,在 Threads 加入廣告戰局後,品牌可以嘗試「IG + Threads」的組合去深化溝通,甚至還能再加上 Facebook,形成更完整的跨社群平台佈局。

如果品牌與創作者合作,我會建議也開始考慮把 Threads 也納入規劃一環,不再單單依靠 IG,讓規劃更完整、也更靈活。品牌可以利用 Threads 與 IG 之間的綜效來加強品牌敘事。我來舉例一種操作方向:IG 的視覺吸引力能夠抓住受眾目光,而 Threads 則能透過較完整的文字討論、甚至延伸出品牌故事的不同面向,讓品牌與受眾的互動更深入。這樣的搭配不只能讓受眾被你的訊息在不同社群平台包圍環繞,更能讓品牌行銷訊息更自然地融入社群生態,提升參與度與轉換效果。

在最適合 UGC 的平台,用廣告放大共創威力

之前我也曾經提過:Threads 因為平台機制設計,特別適合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的操作,而接下來可以預期品牌能透過廣告投放來大幅提升 UGC 內容的成功率,這樣 KPI 能不能達成就不會只是看天吃飯了。你可以在 Threads 上發動共創,透過廣告投放讓精準、願意互動的受眾看見,例如:發起「說出你最有創意的產品使用方式」、「我們品牌的服飾你會怎麼穿搭」、「翻唱品牌宣傳歌曲」等等,讓受眾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延伸、甚至適度惡搞品牌內容。這樣不僅能增加話題討論度,也能讓品牌真正與客群玩在一起。

當然,如果能將 UGC 變成品牌官方內容的一部分,也能持續強化品牌內容的真實感,這些都是 Threads 這個平台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果沒有好好利用、還是用跟其他社群平台一樣的玩法,那就太可惜了。

別硬上,符合生態的社群語境才是王道

Threads 至少目前看起來都不是一個適合強硬廣告的地方,你的內容必須有機會自然融入社群語境。幽默、原生、貼近這裡的社群文化,這些才是關鍵。像是讓人有窺探感的故事分享、台灣人無法放棄的諧音梗、真誠而抓住共鳴點的長文……這些都能讓品牌內容在 Threads 上更吸引受眾。

Threads 的社群氛圍比 IG 或其他平台更自由、更具對話性,因此我們肯定會需要調整過往的廣告內容策略,如果要給 Threads 廣告內容一個小建議的話——想辦法讓你的 Threads 串文變成有機體吧,只要內容持續有人互動,這則串文就會繼續存活下去。

當然,覺得品牌自己做內容太艱難,也可以考慮與 Threads 創作者深度合作(該叫他們…Threader 嗎?!)讓創作者以他們自己的風格來詮釋品牌,這種做法更能引起受眾共鳴,也讓品牌的觸及更加自然。這也是老招了,只是品牌需要花時間去理解 Threads 上創作者不同過往平台的內容展現手法,不要用以前跟 YouTuber、IG KOL 的內容形式要求來看 Threads。

創作者如何在 Threads 站穩腳步?善用平台特色才是王道

雖然好像滿多創作者挺崩潰要開放廣告、或是擔心「素人爆紅時代終結了」,但 Threads 這波改變,對創作者來說其實是個機會點,畢竟任何人要靠社群流量活下去,終歸需要展現商業價值嘛。

IG + Threads,讓品牌更捨不得不找你!

哪怕台灣 Threads 還沒有開放廣告,我自己現在體感上也已經越來越多品牌在找創作者合作時不只是看 IG、會開始要求創作者能夠用「IG + Threads」雙平台發揮影響力。如果身為創作者的你已經開始經營 Threads,那麼現在正是展現「雙平台綜效」的好時機。

創作者可以透過不同的平台、根據不同的社群生態、呈現不同的內容切角,例如在 IG 上,純文字幾乎沒有生存機會,但在 Threads 上,幽默有生活洞察的短句、犀利的觀點與見解、基於你專業領域的第一手消息、持續切換主題但維持同樣的內容格式(我覺得甚至可以理解為:Threads 其中一種容易擴散的內容就是「文字版的短影音」)你必須不斷嘗試、找到最適合你存活的 Threads 內容模式。

這裡也很適合嘗試新的內容策略:例如短文字連載、即興互動…等來強化粉絲的參與感,讓創作者內容不僅僅是單向輸出,也能誘發受眾回應並進行二次創作。

穩定輸出,讓品牌能具體想像與你合作!

說到底,品牌主還是最喜歡跟有穩定產出、內容格式容易具體想像的創作者合作,因為這樣能確保合作的方向與效果。如果你能夠在 Threads 上形成一個固定的內容單元,比如定期發表特定主題、針對特定目標客群、或有特定互動形式的串文,那麼品牌在挑選合作創作者時,也會相對容易注意到你。

品牌與創作者如何合作最大化影響力?

總而言之,Threads 廣告的登場不需要太過焦慮驚慌、當然這也不是一個能輕鬆應對的改變,我個人是認為這對行銷產業來講還算是個堪稱大條的新消息。但無論是品牌還是創作者,Threads 廣告投放開放後,最終比的還是內容力。這不是一個單純砸錢就會有好結果的地方,而是一個需要真正了解社群文化,必須懂得如何製造話題才能活下來的全新戰場。

對品牌來說,重點是如何設計更具互動性的廣告內容,融入社群脈絡,而對創作者來說,則是如何運用 Threads 的獨特性,找到適合自己的經營方式,進而產生商業價值。

所以說,該上 Threads 這台特快車了嗎?我不覺得這裡適合所有品牌跟創作者,畢竟平台還在發展階段,玩法也跟其他社群有明顯差異。但如果不開始研究、不嘗試,永遠不會知道這裡能不能成為你的下一個成長機會囉。

專欄人物介紹
陳思傑/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
Jesse 傑哥,現任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同時也是擁有超過 8 萬名成員的深度社群行銷討論社群「社群丼」創辦人,曾任 Facebook Community Leadership Circle 官方指定代表。專注在社群行銷領域,協助 foodpanda、麥當勞、IKEA、全家、TOYOTA … 等品牌規劃行銷,並帶領團隊拿下年度傑出獨立代理商 、年度傑出創意團隊、年度傑出社群經營團隊、4A 廣告獎、時報金手指獎、DSA 數位奇點獎、 年度十大廣告金句 … 等多項廣告獎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48 期
✦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