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 年,《紐約客》(THE NEW YORKER)由創刊編輯 Harold Ross 發起,企圖透過紙本刊物集結當代的智慧、小說、藝術、批評與報導,他在創刊詞大咧咧地寫下——「用文字和圖像反映都市生活(a reflection in word and picture of metropolitan life)」。一個世紀後,《紐約客》依然以其驚奇、令人感到愉悅以及深入、精確的報導而聞名。

2025 年,作為這本經典雜誌的創刊 100 週年,《紐約客》不負眾望地發起系列活動及周邊,要與讀者共同分享百年成果。

紐約客百年企劃,為期一年開跑!

1925 年以來,《紐約客》雜誌以其獨具的報導風格、插畫、短篇故事、詩歌而為人所知,他以感性與理性兼具的筆觸,紀錄當代都市人的生活群像,從個體到大眾,從巨幅至特寫,深度地刻畫每一種不同的生活場景。其中,《紐約客》雜誌最標誌的「特徵」,並非某張改變世界的紀實攝影,而是封面一幀幀由不同插畫家所創作的作品。

紐約客一百週年


圖片來源 / THE NEW YORKER

1925 年,美國平面設計師及插畫家 Rea Irvin 設計了《紐約客》第一期的封面,上面畫著一位帶著高禮帽的年輕男子,他的名字叫做「Eustace Tilley」,這位花花公子正在觀察一隻蝴蝶。就這樣,這個頭戴高禮帽的男子成了《紐約客》雜誌的象徵性人物。今年(2025)二月即將出版的雜誌,《紐約客》邀請了不同插畫家包括 Rea Irvin、Kerry James Marshall、Diana Ejaita、Anita Kunz、Javier Mariscal 和 Camila Rosa 等進行創作,他們針對首版封面進行復刻,以致敬這本雜誌的百年誕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he New Yorker(@newyorkermag)分享的貼文

如今,來到了創刊第一百週年,《紐約客》預計用一整年的時間促成各項活動的發生,包括四期特別刊物、小說出版、詩歌精選輯、歷年《紐約客》數位刊物公開,以及與紐約公共圖書館合作的展覽,並將於 Netflix 上映關於《紐約客》雜誌的紀錄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he New Yorker(@newyorkermag)分享的貼文

藝文創作者的搖籃

百年來,《紐約客》雜誌最大的成就之一,在於透過雜誌的不同呈現形式,提攜了好幾代的藝文、藝術、設計工作者,為他們搭建舞台,創造討論空間,並持續的支持創作。特別在封面方面,《紐約客》一個世紀以來,總能推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對此,外媒表示,《紐約客》的封面設計的過程,是一門精緻但不精確的科學——但及便如此,它仍然獲得了高度的讚賞與關注。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he New Yorker(@newyorkermag)分享的貼文

近年來的每一週,長期擔任《紐約客》藝術編輯的 Françoise Mouly 都會向編輯 David Remnick 提供一系列選擇(其中還包含草圖),再由 David Remnick 選擇最適合「當下這個文化時刻」的一件作品——它有可能有關於一個突發事件,也可能是一幅季節性的圖像,它將作為人們認識以及意識到此期紐約客的一個引言人,以圖像化的方式出現在大眾面前。

紐約客一百週年


圖片來源 / THE NEW YORKER

相較於一般雜誌,《紐約客》的封面設計流程是獨特的,Françoise Mouly 向外媒透露,「《紐約客》封面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作為一個綜合型雜誌,我們的封面不與專題報導掛鉤,而是源自於藝術家自身的觀察和興趣」,他認為,《紐約客》封面是美國文化(或是說紐約文化)中無字敘事的最後堡壘,「在這裡,藝術家的獨特視角仍能直接與讀者對話,人們在這個大量匿名、為人造圖像所淹沒的時代,這些精心製作的封面,就好像一劑解藥:每一個封面都由一位藝術家簽名,每一個都是藝術家企圖具體化表達一個時刻、催化一個想法的美好成果。」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ER、CBS News、FAST COMPANY、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48 期
✦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不管你是品牌主、還是創作者,我想肯定有不少人還在猶豫要不要踏入 Threads 這個讓人又愛又怕的社群,而現在這個決定又即將變得更讓人愛恨糾葛了——正如所有人用膝蓋都能預料到的:Threads 正式開始測試廣告功能。Meta Threads 負責人 Adam Mosseri 日前提到:他們目前正在美國和日本與少數品牌合作進行小規模的廣告測試,而且會盡量讓 Threads 上的廣告內容看起來更自然、更像原生內容。

當然,這確實代表品牌與創作者即將迎來新的機會點,社群行銷的玩法也將再度進化。但同時,覺得社群最後淨土失守的哀嚎聲也此起彼落(是說大部分人應該都理解 Meta 是不可能真的打造一片淨土給我們的…吧)那麼,開放廣告投放到底對品牌主和創作者們來說,會帶來什麼樣的生態系改變呢?


圖片來源/Meta

有廣告火力支援後,品牌該如何善用 Threads?

過去在 Threads 上的品牌操作多少有點像在賭爆擊率,內容有時候爆紅,有時候乏人問津,品牌無法真正掌控效果,更別說針對行銷目標進行優化。但接下來如果有廣告投放的搭配,終於讓品牌可以更精準地控制、甚至根據數據來調整策略,到這一步,才是真正能讓品牌在 Threads 上獲得明確行銷成效的時候。

IG + Threads = 社群連動的雙保險?

由於 IG 和 Threads 兩個平台連動性高、客群也有不少重疊,在 Threads 加入廣告戰局後,品牌可以嘗試「IG + Threads」的組合去深化溝通,甚至還能再加上 Facebook,形成更完整的跨社群平台佈局。

如果品牌與創作者合作,我會建議也開始考慮把 Threads 也納入規劃一環,不再單單依靠 IG,讓規劃更完整、也更靈活。品牌可以利用 Threads 與 IG 之間的綜效來加強品牌敘事。我來舉例一種操作方向:IG 的視覺吸引力能夠抓住受眾目光,而 Threads 則能透過較完整的文字討論、甚至延伸出品牌故事的不同面向,讓品牌與受眾的互動更深入。這樣的搭配不只能讓受眾被你的訊息在不同社群平台包圍環繞,更能讓品牌行銷訊息更自然地融入社群生態,提升參與度與轉換效果。

在最適合 UGC 的平台,用廣告放大共創威力

之前我也曾經提過:Threads 因為平台機制設計,特別適合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的操作,而接下來可以預期品牌能透過廣告投放來大幅提升 UGC 內容的成功率,這樣 KPI 能不能達成就不會只是看天吃飯了。你可以在 Threads 上發動共創,透過廣告投放讓精準、願意互動的受眾看見,例如:發起「說出你最有創意的產品使用方式」、「我們品牌的服飾你會怎麼穿搭」、「翻唱品牌宣傳歌曲」等等,讓受眾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延伸、甚至適度惡搞品牌內容。這樣不僅能增加話題討論度,也能讓品牌真正與客群玩在一起。

當然,如果能將 UGC 變成品牌官方內容的一部分,也能持續強化品牌內容的真實感,這些都是 Threads 這個平台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果沒有好好利用、還是用跟其他社群平台一樣的玩法,那就太可惜了。

別硬上,符合生態的社群語境才是王道

Threads 至少目前看起來都不是一個適合強硬廣告的地方,你的內容必須有機會自然融入社群語境。幽默、原生、貼近這裡的社群文化,這些才是關鍵。像是讓人有窺探感的故事分享、台灣人無法放棄的諧音梗、真誠而抓住共鳴點的長文……這些都能讓品牌內容在 Threads 上更吸引受眾。

Threads 的社群氛圍比 IG 或其他平台更自由、更具對話性,因此我們肯定會需要調整過往的廣告內容策略,如果要給 Threads 廣告內容一個小建議的話——想辦法讓你的 Threads 串文變成有機體吧,只要內容持續有人互動,這則串文就會繼續存活下去。

當然,覺得品牌自己做內容太艱難,也可以考慮與 Threads 創作者深度合作(該叫他們…Threader 嗎?!)讓創作者以他們自己的風格來詮釋品牌,這種做法更能引起受眾共鳴,也讓品牌的觸及更加自然。這也是老招了,只是品牌需要花時間去理解 Threads 上創作者不同過往平台的內容展現手法,不要用以前跟 YouTuber、IG KOL 的內容形式要求來看 Threads。

創作者如何在 Threads 站穩腳步?善用平台特色才是王道

雖然好像滿多創作者挺崩潰要開放廣告、或是擔心「素人爆紅時代終結了」,但 Threads 這波改變,對創作者來說其實是個機會點,畢竟任何人要靠社群流量活下去,終歸需要展現商業價值嘛。

IG + Threads,讓品牌更捨不得不找你!

哪怕台灣 Threads 還沒有開放廣告,我自己現在體感上也已經越來越多品牌在找創作者合作時不只是看 IG、會開始要求創作者能夠用「IG + Threads」雙平台發揮影響力。如果身為創作者的你已經開始經營 Threads,那麼現在正是展現「雙平台綜效」的好時機。

創作者可以透過不同的平台、根據不同的社群生態、呈現不同的內容切角,例如在 IG 上,純文字幾乎沒有生存機會,但在 Threads 上,幽默有生活洞察的短句、犀利的觀點與見解、基於你專業領域的第一手消息、持續切換主題但維持同樣的內容格式(我覺得甚至可以理解為:Threads 其中一種容易擴散的內容就是「文字版的短影音」)你必須不斷嘗試、找到最適合你存活的 Threads 內容模式。

這裡也很適合嘗試新的內容策略:例如短文字連載、即興互動…等來強化粉絲的參與感,讓創作者內容不僅僅是單向輸出,也能誘發受眾回應並進行二次創作。

穩定輸出,讓品牌能具體想像與你合作!

說到底,品牌主還是最喜歡跟有穩定產出、內容格式容易具體想像的創作者合作,因為這樣能確保合作的方向與效果。如果你能夠在 Threads 上形成一個固定的內容單元,比如定期發表特定主題、針對特定目標客群、或有特定互動形式的串文,那麼品牌在挑選合作創作者時,也會相對容易注意到你。

品牌與創作者如何合作最大化影響力?

總而言之,Threads 廣告的登場不需要太過焦慮驚慌、當然這也不是一個能輕鬆應對的改變,我個人是認為這對行銷產業來講還算是個堪稱大條的新消息。但無論是品牌還是創作者,Threads 廣告投放開放後,最終比的還是內容力。這不是一個單純砸錢就會有好結果的地方,而是一個需要真正了解社群文化,必須懂得如何製造話題才能活下來的全新戰場。

對品牌來說,重點是如何設計更具互動性的廣告內容,融入社群脈絡,而對創作者來說,則是如何運用 Threads 的獨特性,找到適合自己的經營方式,進而產生商業價值。

所以說,該上 Threads 這台特快車了嗎?我不覺得這裡適合所有品牌跟創作者,畢竟平台還在發展階段,玩法也跟其他社群有明顯差異。但如果不開始研究、不嘗試,永遠不會知道這裡能不能成為你的下一個成長機會囉。

專欄人物介紹
陳思傑/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
Jesse 傑哥,現任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同時也是擁有超過 8 萬名成員的深度社群行銷討論社群「社群丼」創辦人,曾任 Facebook Community Leadership Circle 官方指定代表。專注在社群行銷領域,協助 foodpanda、麥當勞、IKEA、全家、TOYOTA … 等品牌規劃行銷,並帶領團隊拿下年度傑出獨立代理商 、年度傑出創意團隊、年度傑出社群經營團隊、4A 廣告獎、時報金手指獎、DSA 數位奇點獎、 年度十大廣告金句 … 等多項廣告獎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48 期
✦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